一百多年前,特斯拉还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人名,名声远不如现在名声大噪的明星高科技企业。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生于1856年7月10日。
相较于他的一生之敌——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爱迪生来说,并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存在。
提起他,有人甚至会说,原来特斯拉还是个人啊?
一生1000多项发明,11次诺贝尔奖,9次让贤,2次拒领,如此成就,绝对可以跟爱迪生比肩。交流电、无线电传输、无线电遥控、荧光灯、雷达……我们现在所用的几乎所有电器的发端,可以说与特斯拉息息相关。
为了维护科学与真理,特斯拉不惜与如日中天的爱迪生展开电流大战,并最终顶住压力,上演了一出“真理战胜邪恶”的逆袭大戏,将爱迪生轰下神坛,一举奠定了交流电的地位,也奠定了人类文明进入电气时代的基础。
年轻的梦想
26岁以前,特斯拉只是奥地利一名普通的工程师。26岁时,特斯拉来到巴黎,到爱迪生的欧洲分公司工作,设计并改进电器,并很快崭露头角,获得了公司老板的青睐。
但年轻的特斯拉的志向并不会止步于此——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设计自己的交流电系统。他之所以会进入爱迪生的公司,除了对发明大王的崇拜,主要还是他认为能够帮助他实现梦想的只有爱迪生。
两年后,特斯拉带着自己的梦想来到了纽约,身上除了前老板给爱迪生的推荐信外什么都没有。信中写道:“我知道有两个伟大的人,你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就是这个年轻人了。”
有着前老板的推荐,再加上前期积累的些许名声,爱迪生雇用了特斯拉。特斯拉开始为爱迪生进行简单的电器设计,他进步很快,不久以后就完全负责了爱迪生公司直流发电机的重新设计。
一年后,特斯拉完成了爱迪生交给其的工程项目,并且发明了24项新技术,这些技术中甚至有全新的直流发电机的设计。这些技术全部都由爱迪生注册了专利,使爱迪生获得巨大的利润。
但当特斯拉要求他兑现许诺的5万美元时,爱迪生的回答却是:“特斯拉,你不懂我们美国人的幽默。”
爱迪生的言而无信令特斯拉感到愤怒。在建立了商业帝国以后,快速累积了巨额财富的爱迪生,也不免在资本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
特斯拉终于看清了爱迪生的真实面目——那个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已经变成了一个被金钱冲昏头脑的、唯利是图的人。最重要的是,特斯拉知道这个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不能容忍交流电的存在的,因为这会冲垮他建立在直流电系统上的一切成就。
如果交流电取代直流电,爱迪生还怎么赚钱?
特斯拉很快辞职,并选择了单干。1886年,特斯拉创建了自己的公司——特斯拉电灯与电气制造公司,但很快因为投资商不同意他关于交流电马达的计划而被罢免了职务。生活拮据的特斯拉,甚至一度靠挖水渠来维持生计。
在特斯拉为了梦想而苦苦坚持的时候,另一个人也看到了交流电的光辉前景,他就是西屋公司的创始人乔治•威斯汀豪斯。乔治不仅是一个商人,还是一个科学家,曾发明了铁路的气动制动器,并因此发迹。
晚年的梦想
特斯拉早年的发明,偏向实用主义,但晚年的特斯拉,想法更加地天马行空,提出的一些设想和理论,特别有未来主义感。
1931年,《纽约时报》刊登了“78岁的特斯拉发现死亡光束”,“这种全新的发明能够集中粒子束达到不可思议的能量,穿越空间把近400千米之外的1万架敌机击落。”特斯拉描述,死光可以为每个国家设置看不见的长城,使战争发动不起来。
这个即使在现在看来都有点难以实现的想法,虽然引起了诸多人的兴趣和争论,但没有人资助他。直到1937年,眼看战争就要在欧洲打响,特斯拉只好把有关和平粒子束的技术论文和图纸寄给了许多盟军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和苏联等,这个论文第一次对现在的粒子束武器进行了技术性的描述。
1957年,美国的全国发明家理事会在其发表的所需的军事发明列表内,当中仍然包括有死光。
至于磁暴线圈到底有没有模型?还真有。
进入20世纪,特斯拉开始沉迷于无线供电技术,说白了就是想通过空气传播电流。在实验的过程中,他证明了大地是导体,并造出了人造闪电。
1900年,他倾家荡产开始建造沃登克里弗塔,也就是特斯拉塔,希望进行跨大西洋无线电广播和无线电能传输实验。特斯拉在摩根的资助下,最终建成了一座高187英尺的铁塔,铁塔顶部有一个直径为68英尺的半球型圆顶。
但随着摩根的撤资,这项研究也就不了了之。但直到现在,科学家对无线供电的研究还在继续。
特斯拉的未来
1943年1月7日,特斯拉在纽约的一家旅馆孤独地逝去,死时无妻无子,债台高筑,陪伴他的,唯有自己的科学研究。去世前,特斯拉仍然在继续死亡射线的研究。去世后,他的所有个人物品都被查封,美国政府宣布他的研究为最高机密。
因此特斯拉的成就并不太为当时的人所知,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他的成就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2003年,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共同创立特斯拉公司,以纪念尼古拉·特斯拉。然后就有了马斯克的特斯拉,未来如何?
后记
从特斯拉和爱迪生的电流大战,我们能够得到最重要的启示,就是科学权威的两面性。他们既可以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会成为阻碍人类发展的绊脚石。
利用科技谋取利益,其实无可厚非,但当你只想着用科技谋取利益,而和大众的利益产生冲突时,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科学组织,就该掂量掂量了。